“虛不受補”根在脾胃不調,這樣做解決你的煩惱!
2022-05-30 18:05瀏覽數:922
日常生活中,只要一提到“虛”,多數人都會在第一時間內聯想到“補”。不過,很多人常常陷入“越補越亂”的怪圈——比如,服用了補益類的膏方藥膳,誰知非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效果,反而出現不良反應,甚至加重病情。
中醫將這種情況稱為“虛不受補”。那么,“虛不受補”是不是就不能補了呢?怎樣才能補得進呢?
01
為什么會“虛不受補”?
虛不受補,“虛”就是指脾胃功能虛弱,無法接受補給。脾胃互為表里,胃主受納,脾主運化,兩者分工協作,共同完成消化任務。
因此,想要消化吸收補品補藥的精華,并將之轉化成人體需要的氣血,就必須確保脾胃功能正常。否則,補進去的東西就會瘀積在體內,怎么補也是做“無用功”,有時還會出現腹痛、腹脹、上火等癥狀。
而且,脾胃處于中焦,中焦樞紐不通,上下左右氣機都會受阻,各種不適癥狀都會隨之出現。也就是說,虛不受補,根在脾胃不調。這也是中醫開膏方前習慣于先開“開路方”的道理所在——為了運脾開胃,改善脾胃功能,為后續膏方的消化吸收創造有利條件。
02
為什么艾灸可以補?
虛證,一般分為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四種類型,故而,根據中醫“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”的原則,“補”包括補氣、補血、補陰、補陽四個方面。
不過,落實到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又會進一步衍生,如心血虛、脾陽虛、腎陰虛等,所以進補絕不是單補氣血陰陽就可以的。
進補常見3種形式:藥補、食補、灸補,無論是哪一種,都是為了補虛扶正。但從效果來說,藥補不如食補,食補不如灸補,尤其“虛不受補”的情況,艾灸可以說是比較能有效解決問題的。原因如下:
1、藥物有適應范圍、副作用、禁忌癥,對適用人群有著嚴格篩選,一旦進補不當,極易犯虛實不分、陰陽不分、氣血亂調的錯誤,引發身體亂象。
舉例說明:人參、阿膠均屬性溫的補氣血藥物,如果壯實之人服用了,就會出現食欲減退、惡心、飽脹、便秘、頭暈、咽痛、牙齦出血等癥狀;又如,生地、麥冬、鱉甲均屬補陰藥/食物,如果怕冷、大便溏薄的陽虛者服用了,就會更加怕冷、腹瀉、腹痛等。
所以,我們都說:藥補不如食補。
2、那么,食補就一定好嗎?未必。因為食物必須經由脾胃消化吸收,偏偏虛不受補的人群幾乎個個脾胃不調,在這道關卡很難通過考驗。有些人過于依賴食補,也會損傷脾胃之氣,導致出現胃脘痞滿脹痛、噯氣泛腐、不思飲食等癥狀。
3、反觀灸補:一沒有藥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癥;二不像食物那樣必須經由脾胃消化吸收;三能健脾和胃,起到中藥中“開路方”的作用。故而,虛不受補的人要想進補,首先必須灸補調理脾胃,在灸補改善脾胃功能之后,再行食補或藥補。
艾灸改善脾胃功能,常灸以下穴位:脾俞、中脘、天樞、足三里等。
03
艾灸,解決“虛”“堵”問題
虛不受補,最易引發兩種問題:一是虛(重傷脾胃——體弱,陰虛),二是堵(閉門留寇——積食、氣郁、痰濕、瘀血)。
艾灸“開路方”的作用,就體現在通補兼施上,無需借助任何藥物,只要配穴得當,灸量到位,就能讓身體自動補虛疏堵,徹底解決“虛”和“堵”的問題。
1、虛(重傷脾胃)
包括2個問題:體弱,陰虛。
體弱,主要弱在兩個地方——腎(腎虛)和脾(脾虛)。由于脾虛比腎虛更為常見,故而體弱之人很難通過后天補益先天。
故而,體弱之人切忌蠻進大補之品,而應重在艾灸調脾,可以艾灸中脘、神闕、關元、足三里。
陰虛,就是陰精匱乏致使陽氣相對亢盛,因此身體有虛火。這種情況下切忌溫補,因為在身體本就有虛火的情況下,溫補好比給身體加柴,虛火會更旺。
此時,可以艾灸滋陰,建議艾灸中下焦穴位,比如解溪、陰陵泉,一定要加灸涌泉、太沖引火下行。
2、堵(閉門留寇)
常見4個問題:積食、氣郁、痰濕、瘀血,而每一個都適合用艾灸化解。
積食,是“虛不受補”的最常見反應,常見癥狀如下:嘴里有酸臭味兒,時而便秘時而大便不成形,大便非常臭,不想吃飯,吃完肚子脹,舌苔厚。建議艾灸胃倉、中脘、四縫、足三里。
氣郁,應當責之肝,肝失疏泄,就會肝郁氣滯,氣郁化火,就會肝火過旺。此時進補好比“火上澆油”,只要稍微用點兒補品就會“郁”火中燒——出現目赤、肋痛、腹脹等癥狀。建議艾灸四關、膻中、期門疏肝。
痰濕,好比河道中的淤泥,只有先將淤泥清理出去,河道才能暢通。故而應當先“清”后“補”,重在祛痰。建議艾灸脾俞、足三里、陰陵泉、豐隆等穴。
瘀血,最應當心。因為,血中郁熱,進補不慎,可能導致出血狀況。如果出血點在小血管,如牙齒、皮膚等處,出現牙齦出血、皮膚瘀斑等癥狀,問題倒還不大;但出血點在大血管,如腎臟、腦血管等處,出現尿血、腦出血等癥狀,問題就嚴重了。尤其“三高”人群或血管功能薄弱的人群,如動脈硬化、心腦血管疾病、糖尿病等患者,最易出問題。
這種情況下,必須先艾灸祛除瘀血,疏通血管,改善血液濃、黏、凝的狀態,建議艾灸膈俞、血海、三陰交、復溜等穴。
綜上所述,進補的首要前提是確保脾胃能夠吸收補品補藥的精華,但這絕不是吃幾副膏方藥膳就能解決的,而是一項長期工作,需要在遵循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時,針對“虛”或“堵”的問題辨體施灸,否則,就是在白白浪費金錢和精力。